最新问答搜索
穴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?
2018-07-21 19:21  浏览:229

穴位的发展过程,大致经过三个阶段,“以痛为腧”阶段、经验取穴阶段 和系统整理上升为理论的阶段。

所谓“以痛为腧”(《灵枢·经筋》),就是按照病痛取穴,因为没有固定 的部位,也就无所谓穴名和经络的概念。唐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说明“阿是 穴”时指出。

吴蜀多行灸法,有“阿是”之法,言人有病痛,即令捏其上,若里当其处,不问 孔穴,即得便快,成痛处即云阿是,灸刺皆验,故曰阿是穴。

这种取穴法不受经穴、奇穴的束缚,以体表的反应点(压痛点)为穴,不仅是 上古时“以痛为腧”的遗风所现,迄今仍不失为发现新穴位治疗作用的有效 方法之一。因为属非已知的穴位,故孙氏但以吴蜀方言“阿是”为名泛称 之,反映了医者在治疗中触摸按压寻找压痛点的生动场景。

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,穴位治病的特异作用由不知而逐渐知之较多, 从不固定而趋向固定其位置,进而定名,进入了经验取穴的发展阶段。经穴 的定名,则便于进一步观察和总结其治疗作用,并进一步发现其中属于规 律性的内在联系。所谓“论理人形,列别藏府,端络经脉,会通六合,各从其 经;气穴所发,各有处名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,则反映了其理论形成 的总结和认识深化的过程。《内经》时代不但确立了经络学理论,而且对经 穴的治疗作用、针灸治疗的循经取穴、进针虚实补泻手法、针刺治疗禁忌等 均有原则性的阐述。仅其所载十四经(十二经加督任两脉)经穴名即有160 多个。至晋皇甫谧辑集《针灸甲乙经》时,经穴已增至354个,以后代有增 益,至清《医宗金鉴》经穴总数为361个。至于非十四经经穴范围的“经外奇 穴”、“阿是穴”等,那就更多了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随着针灸临床的研究和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发展,不断丰富和充实对原有穴位认识的基础上, 更增加了许多新的取穴方法和新的穴位。如目前临床上发展起来的按神经分布取穴、按肌肉运动点取穴、耳针取穴、头皮针取穴等,均是对经外奇穴的补充。

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,同时又是人体内脏与体表发生联系的作 用途径。从针灸治疗的角度来看,分布于体表不同部位的穴位多属于一定 的经脉,因此不妨可以认为经络学说的价值就在于其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 疗的有关穴位主治规律的理论。从体表看,经络就是穴与穴之间的线状联 系;从体表与内脏联系来看,它反映了穴位同内脏相对的特异性作用。这就 说明了穴位不仅有其局部的、邻近的治疗作用,还有通达脏腑的远道治疗 作用;穴位不但有其各自的治疗适应证,而且同一经脉的许多穴位其主治 范围大体相似的原理。因此,古代医家提出了一些包括五输穴、原穴、背俞 和募穴、交会穴等在内的特定的要穴,在体现这种治疗联系方面尤具重要意义。

 
举报
收藏
打赏
评论 0
发表评论
0评
本文标题:穴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?
本文地址:https://m.aniys.com/zhongyi/s12516.html
相关推荐
更多
阿妮养生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