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问答搜索
什么是“三焦”?
2018-07-21 19:51  浏览:248

三焦,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之统称,为六腑之一。三焦的说法,首见于《内 经》。但是,《内经》对其部位和形态未作明确的阐述,《难经》则明确提出 “(三焦)有名而无形”,遂令后世对三焦究竟是有形还是无形纷讼不已。

持“有名无形”说者,自《难经》首发其难后:响应者有《中藏经》、《脉 经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。如华佗《中藏经》谓:“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气也,号曰 中清之府……有其名而无其形者也。”清季张山雷则不仅否认三焦的存在, 并且认为其是“蜃气之楼台”,纯属子虚乌有。

持“有名具形”观点者亦不乏其人。如两宋之徐遁、陈言,明清之张介 宾、徐大椿等,皆为“有形论”者。持有这一看法的医家,一般均以“既谓之 府,则明是藏畜泌泻之具,何得谓之无形”为由(《难经经释》),循名责实。然 而尽管皆为“有形”之说,三焦究竟是何种形态却又各逞己见,未有定论。如 陈言谓“三焦者,如油脂膜、如掌大” 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)者是一说,张介 宾所谓“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”,又是一说(《类经附翼·求正 录》);近代章太炎,陆渊雷等受西学影响,谓其为淋巴系、泌尿系者亦为一 说。凡此者,众说纷纭,令学者如坠云雾而莫所适从。

那么,《内经》对三焦有哪些基本的认识呢?

从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篇的载述来看,上、中、下三焦主要是将人体躯干 部划分为三:

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,贯膈而布胸中 则是将胸膈以上部位称 作上焦,而这一部位包含有心肺两脏及头面部。为此,《灵枢·决气》篇描述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:“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,熏肤、充身、泽毛,若雾露之溉。”显而易见,上焦的这些功能实指心、肺两脏输布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。 因此,《营卫生会》篇将之概括为“上焦如雾”。

中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 则指膈以下、脐以上的部位,包括脾和胃 两脏(近年来亦多主张还应包括肝胆等脏)。中焦具有“泌糟粕、蒸津液,化 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,以奉生身”的功用,反映了脾胃肝胆在饮 食物的消化吸收,以及化生为具有营养作用的津液、血液等方面的综合 功能。以其蒸腐食物、分清泌浊为基本特征,故《营卫生会》篇称之为“中焦 如沤”。

下焦者,别回肠,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一般将脐部以下皆称为下焦, 包括大小肠、肾、膀胱等脏器。尽管肝脏位于脐上膈下,由于肝肾两脏精血 同源,在生理、病理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,因而古代文献多将肝脏也归属于 下焦的范畴。《内经》认为下焦的基本功能是排泄人体代谢的废物,故《营 卫生会》篇将之喻为“下焦如渎”。

三焦其生理功能有哪些?

三焦虽然兼具心肺、脾胃、肝肾的综合生理效应,但并非上述各脏功能 的全部叠加和总括,《内经》主要是从其作为水谷受纳、传化的通道来阐述 的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所谓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”,讲的是其作 为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,具有疏浚水道、运化水湿的功能;《难经·三十一 难》所谓“三焦者,水谷之道路,气之所终始也”,则从其为食物出入转输通 道的角度,说明人体诸气生成于斯,并藉以敷布荣养全身。对此,《中藏经· 论三焦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》总结为:

三焦者,人之三元之气也,号曰中清之腑,总领五脏六腑、荣卫经络、内外上 下左右之气也。三焦通,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。其于周身灌体,和内调外,荣 左养右,导上宣下,莫大于此也。

因此,后世遂将三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“主持诸气”和“通行水液”。既为“通 道”,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、水液的升清降浊,皆须赖其宣畅无阻方能顺利 进行。因此,三焦不得通利,则心肺、脾胃、肝肾诸脏功能随之失谐,机体生 化代谢亦趋紊乱,必然导致“气”和“水”的种种病理障碍。诸如水肿、喘咳、 呕吐、胀满、溲便闭涩等等病证,多由三焦气化不利而起。各种外感致病原 的侵袭,亦可藉此“通道”而入,阻塞其升降出入之机,并由上焦渐及中下, 由气分而侵淫营、血,这就是明清医家所创立的“三焦辨证”方法的理论渊 源。因此,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,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。

 
举报
收藏
打赏
评论 0
发表评论
0评
本文标题:什么是“三焦”?
本文地址:https://m.aniys.com/zhongyi/s13415.html
相关推荐
更多
阿妮养生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