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问答搜索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2020-04-18 21:56  浏览:55

陆羽认为越州窑烧制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,“半瓯青泛绿”,从而达到“益茶”的效果。其他如邢瓷之白,寿瓷之黄,洪瓷之褐,都是掩茶汤之色,“悉不宜茶”。同时,越瓷的外观造型,也特别适宜饮茶。它“口唇不卷,底卷而浅”,即沿不外翻,稍有内敛,使茶汤不易外溢;而底稍翻,易于端持;碗“浅”则与唐时饮用末茶有关,可在喝茶时连茶末一齐喝掉。


     畚。用白蒲编织而成,衬以双幅剡纸,能放碗十只。


     札。用茱萸木夹住榈皮,作成刷状,或用一段竹子,装上一束榈皮,形成笔状,供饮茶时调清茶用。


     涤方。由楸木板制成,制法与水方相同,可容水八升。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。


     滓方。制法似涤方,容量五升,用来盛放茶滓。


     巾。用粗绸制成,长二尺,做两块可交替拭用。用来擦干各种茶具。


     具列。用木或竹制成,呈床状或架状,能关闭,漆成黄黑色。长三尺,宽二尺,高六寸。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。


     都篮。用竹篾制成。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;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。高一尺五寸,长二尺四寸,篮底宽二尺,高二寸。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。


   以上28种器具,是唐时饮茶全过程所需的全部器具,并非是饮茶时上述器具均必须一一具备。陆羽《茶经·九之略》说得很清楚,在一定条件下,有的器具可以省略。如在“松间石上”饮茶,其地可以放置茶具,就无需用“具列”;用“槁薪、鼎鑗”煮茶,“则风炉、灰承、炭挝、火荚、交床等废”;在“瞰泉临涧”旁煎茶,“则水方、涤方、漉水囊废”;“若五人已下,茶可味而精者。

则罗合废”;倘若“援蘸跻岩,引缰入洞”,即登山岩入洞穴时,已在山口将茶炙干研末,或者茶末已用纸包好封装在盒里,也就用不着“碾”和“拂末”了。省去了这些器具,只需把碗、瓢、札、竹夹、熟盂、鹾簋都放在一只“筥”里就行,无须用“都蓝”了。这就是说,茶具的选用,应按照客观的实际条件进行,不必机械地照搬照用。

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

     (二)唐代的宫廷饮茶器具


     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,为我们提供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实物证据。根据与法门寺唐代茶具同时出土的《物账碑》记载:‘‘茶槽子、碾子、茶罗子、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。”结合实物分析,“七事”是指茶碾,包括碾轴(堕、罗合,包括罗身、罗斗(合或盒)、罗盖,以及银则、长柄勺等。从碾子、碾轴、茶罗子等器具錾有的铭文看。

这些器物制作于唐成通九年至十年(868~869),又有“文思院造”字样。文思院乃是专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工场,表明这些饮茶器具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。同时,在茶罗子、银则、长柄勺上,还有器成后留下用硬物刻划的“五哥”字样。五哥是唐懿宗李濯(860~874)时,皇宫中对唐僖宗李儇(874-888)小时的爱称,表明这些饮茶器具为宫廷专用。且《物账碑》将这些器具列于唐僖宗所供的‘‘新恩赐物”项,证明这些茶具乃由唐僖宗供奉。


    另外,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来看,属于饮茶器具的还有盐台、笼子、茶碗、茶托等物,其中部分为唐懿宗宫廷使用之物。


 
举报
收藏
打赏
评论 0
4/1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
发表评论
0评
本文标题: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本文地址:https://m.aniys.com/cha/s63-4.html
相关推荐
更多
阿妮养生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