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问答搜索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2020-04-18 21:56  浏览:55

   饮茶器具:宋人崇尚建盏黑釉,其理有三:一是用黑釉盏盛茶,茶盏与斗茶所需的“雪白汤花”正好黑白分明,出现对比美。宋祝穆《方舆胜览》载:斗茶“之法,以水痕先退者为负,耐久者为胜”,“茶色白,入黑盏,其痕易验”。可见,黑釉瓷最适合斗茶之需。二是建盏烧制时,可使盏上出现美丽的异形花纹,最珍贵的纹如细密兔毛的兔毫盏。

茶汤注入茶盏中,使黑釉表面结晶五彩缤纷,从而平添了品茶的艺术美。三是建盏大口小底,盏壁外撇,好似一只翻转的斗笠。它盏口面积大,可容纳更多的“汤花”;盏壁斜直,饮茶时更易吸尽茶汤和茶末;而盏沿下内折的折线,还能起到注汤时标准线的作用。由于建盏适宜斗茶,理所当然地受到斗茶者的珍视。


     煮水器具:宋代,人们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,称之为汤瓶,也有称执壶、茶吹、茶吊子的。其质地更为广泛,有用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锡的;也有用陶、瓷、石的。宋徽宗赵佶在《大观茶论》中按自己的标准,提出“宜用金银”,而北宋蔡襄在《茶录》中则说:“黄金为上,人间以银、铁或瓷、石为之。”因茶瓶不但用来煮水,更重要的是用来注汤,所以,讲究形制。

《大观茶论》说:“注汤害利,独瓶之口嘴而已。嘴之口差大而宛直,则注汤力紧而不散。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,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。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,不滴沥,则茶面不破。”其意是说,茶瓶之嘴最为重要:嘴不能歪斜,要呈抛物线形,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,瓶嘴的出水口要圆而小,用这样的茶瓶注汤,才不会破坏茶面的汤花。


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

     碾茶器具:据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载:“凡碾为制,槽欲深而峻,轮欲锐而薄。”说明当时的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,碾槽深凹,但壁直,使茶能聚槽底;碾轮薄,边缘锐利,正好与槽底楔合,容易用力。茶碾的质地,有银、铜、熟铁等金属,也有用石雕琢的。苏轼诗日:“石碾破新绿”,“石碾清飞瑟瑟尘”,说的就是用石碾碾茶的情景。


     炙茶器具:宋时的炙茶器具是金属夹子,蔡襄在《茶录》中称之为“茶钤”。不过对炙茶,宋人做法与唐代不同,蔡襄在《茶录》中道:“茶或经年,则香、色、味皆陈”,这种陈茶才需要炙;“若当年新茶,则不用此说”,当然也就不再炙茶了。


     生火器具:宋代用的多是呈古鼎形的炉,只是质地更为广泛。如苏轼诗“且学公家作茗饮,砖炉石铫行相随”,说的是用砖制的茶炉;杨万里诗:“束涧底之散薪,燃折脚之石鼎”,指的是用石雕的鼎形茶炉;罗愿诗“岩下才经昨夜雷,风炉瓦鼎一时来”指的是用陶制的鼎式茶炉。此外,也有与唐代一样,用铁、泥制成的茶炉的。


     与此同时,与唐代相比,宋代饮茶,特别是上层人士饮茶,对茶具的质地更为讲究,制作更加精细。宋代周密在《葵辛杂识》中说:“长沙茶具,精妙甲天下,每副用白金三百星,或五百星,凡茶之具悉备,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。”范仲淹诗云:“黄金碾畔绿尘飞,碧玉瓯中翠涛起。”陆游诗云:“银瓶铜碾俱官样,恨欠纤纤为捧瓯。

”都是写当时地方官吏、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茶具。宋代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说宋代皇帝使用的茶、酒器都是金棱漆碗碟。宋徽宗在他的《大观茶论》中也提倡茶器或金或银或瓷为之。宋代饮茶之风的大盛,推动了制瓷工业的发展,其时五大名窑都曾生产茶具,它们是河南禹县的钧窑、河南临汝的汝窑、浙江杭州的官窑和浙江龙泉的哥窑、河北曲阳的定窑。它们都先后专门为皇宫烧制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,均讲究至极。


 
举报
收藏
打赏
评论 0
8/1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
发表评论
0评
本文标题:中国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
本文地址:https://m.aniys.com/cha/s63-8.html
相关推荐
更多
阿妮养生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